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浅谈公司强制解散/张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4:14:05  浏览:94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谈公司强制解散

张华


  新公司法规定了强制解散制度,此举意味着公司僵局出现后,利益受损股东退出机制和司法解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解决了新《公司法》颁布前法院处理诉请解散公司案件无法可依的窘境。但是新法规定的司法解散制度过于笼统,缺少系统理论依据,目前未出台具体司法解释之前争议颇多。

  一、公司僵局及其危害

  公司僵局一般较多出现在股东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当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人合性较弱,即使股东之间出现分歧也可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限责任公司缺乏公开,具有较强的人合性和封闭性特征,在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极易造成公司僵局。

  公司僵局无论对公司还是股东的利益都构成严重的损害,因经营决策无法做出,管理瘫痪,公司的财产在持续的损耗和流失,而且对市场交易安全和效率构成冲击。

  二、公司僵局形成后引起的司法解散之诉

  当公司陷入僵局时,符合条件的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之诉,这便是新《公司法》确立的“司法解散”制度。但是该规定的司法解散判断标准不是很明确,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稍有并不慎就会引起案件审理上的不公。如案例一;2006年4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上海博星有限公司请求解散上海博华有限公司案中,博星公司诉称:其持有上海博华有限公司48.75%的股份。博华公司自成立以来,长期被大股东上海三毛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三毛集团利用其控制地位,拒绝召开股东会和董事会,致使其对博华公司经营状况一无所知。目前,博华公司处于僵局状态,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维持将使博星公司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故请求判令解散博华公司。法院审理认为由于公司尚存在打破僵局、改善管理的客观条件,对原告博星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1]

  案例二:2007年3月,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原告高某要求解散并清算北京新理念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案件。法院经审理查明,2006年4月21日,高某、肖某共同出资设立北京新理念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后,公司一直略有盈余。后来,两人因经营理念不合,在经营管理中产生矛盾,肖某遂控制了公司公章、合同章、财务章、法定代表人名章以及公司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重要业务凭证。同年10月3日,高某、肖某两人因公司经营问题发生暴力冲突,后经警方介入方才平息。为此,高某住院治疗数日。事后,高某以股东关系破裂、公司经营陷入僵局为由,将公司和肖某告到法院,请求解散公司并限期清算。庭审中,被告公司和肖某都辩称高某所述与实际不符。目前,公司经营正常,略有盈余,不存在陷入公司僵局的情况,因此不同意解散公司。宣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高某要求解散并清算北京新理念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一审宣判后,本案审判长秘会东对判决理由予以了解答。秘会东认为,司法解散理应慎重本案中,被告公司运营正常,经营管理未发生严重困难,也无违法经营和严重亏损情况;两股东虽因经营管理上的分歧发生过互殴事件,但此类矛盾不能证明被告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公司已经陷入僵局。只要高某和肖某积极沟通、真诚相待、共谋发展,矛盾完全可以消除;即使矛盾不能解除,股东也应首先考虑采用公司法规定的其他途径,如改变股东持股比例或转让股权等方式解决纠纷,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2]

  上述案件可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公司法》183条规定的“严重困难”、“重大损失”、“通过其他手段”等公司形成僵局的标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类似司法解散案件正在逐渐增多,复杂的案情也不断给法官们提出了新的难题。

  三、公司形成僵局的判断原则

  《公司法》第183条以概括式的方式对司法解散之诉的条件作了规定,使得司法解散的判断标准尤为重要。根据《公司法》183条的规定,司法解散的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理解和认定

  审查是否“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过程中,有一个综合判断的问题,主要包含了经营困难和管理困难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经营确已处于持续恶化状态,公司经营亏损,包括发不出工资、无法纳税、资不抵债等。持续恶化状态,是指一段期间以来难以遏制的且将继续下去的公司业绩严重滑坡、亏损和停业。二是股东之间造成利益对立严重、矛盾无法调和,公司管理确已处于僵局状态。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本案所涉博华公司自成立以来处于连年亏损状态并已停止主营业务,且公司股东会无法正常召集,即使召集也不能达成有效决议。

  其次,对“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理解和认定

  对于“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一般是指在公司经营管理已发生严重困难的状态下,已不能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公司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不能得到有效维持并不断减损失。股东非但不能通过公司经营获得红利,而且将直接面临投资失败的趋势。本案中,如果博华公司无法摆脱现有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困境,那么公司股东利益将遭受重大损失的趋势应当是可以预见的。

  最后,“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的理解和认定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规定,表明我国公司立法对于股东请求解散公司持一种审慎态度,体现了公司维持原则,即使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且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但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解决的,仍不应判决解散。对于该项但书的审查应当是事实审查,而并非程序审查。因此,对“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要加以全面考量。法院要在最广泛的层面上,全方位地找寻扭转公司经营和管理困境的其他途经,包括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公司自力救济、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协会协调,以及仲裁机构仲裁等等途径对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当然也包括除解散公司之诉之外的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的其他诉讼。

  上述前置条件的规定,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小股东权利的衡量上功不可没。股东提起解散公司之诉的前置条件与股东派生诉讼中的竭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基本相同。所谓竭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指原告股东在提起诉讼之前,必须首先请求董事会采取必要措施,只有当公司明确拒绝股东请求或者对股东请求置之不理时,股东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说,只有采取上述措施而无效果时,才可以提起解散公司之诉,避免公司疲于应付大量诉讼,给公司正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对于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是必不可少的。

  四、司法解散之诉的正当性、合理性的审查

  公司的僵局一但形成是不是必然导致公司的解散呢?对股东解散公司的请求是否要审查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呢?公司司法解散的立法价值在于,当公司内部发生股东之间的纠纷,采用其他的处理手段不能解决矛盾,赋予少数股东请求司法机关介入以终止投资合同、解散企业。这为股东纠纷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提供了彻底解决纠纷的途径,为公司的小股东提供了维权的工具。正因为如此对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审查尤为重要。因为,以解散公司的方法来解决公司僵局,有时这种司法救济在很大程度上会失之公正。一是易纵容股东权利的滥用。若股东针对公司僵局具有不加限制的提起解散公司的权利,极有可能给故意拆台的股东以可乘之机,而不利于公司和诚实投资者的利益。如果对那些不负责任的股东要求解散公司的请求,不加以仔细甄别和有效遏制,其后果是对公司的存废造成极度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二是这种由法院来判决强制解散的办法,往往会不合理地施惠于某一派股东而牺牲另一派股东的利益。假如控制股东或对造成公司僵局存在过错的股东,不愿意与其他股东分享投资利益而准备另立山头,一般情况下,该股东不能径直从公司抽回资本而开办一个与公司竞争的新企业,因为这样就构成股东对公司机会的侵占,但如果法院同意其以公司僵局为由而解散公司的申请,则正中其下怀。

参考文献:

1、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郑泰安,杜渝著,《公司僵局中的股东权益救济》,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版。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呼和浩特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政府令第7号



现发布《呼和浩特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冯士亮

一九九九年十月八日



呼和浩特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生产、销售、贮运、运用和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呼和浩特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是本市散装水泥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对散装水泥的发展负有行政管理责任。
第四条 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有下列职责:
(一)组织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
(二)负责编制本地区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散装水泥工作的信息交流、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四)协调散装水泥生产、包装、贮运、使用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对水泥的生产和使用应根据“鼓励散装,限制袋装”的原则,制定并组织实施生产和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工作计划。计划、财政、交通、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散装水泥专用汽车、商品混凝土搅拌车进入城区的,有关部门应给予通行方便。
交通管理部门对散装水泥专用汽车、商品混凝土搅拌车征收的有关规费,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第六条 工程定额编制管理部门,应根据建筑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调整、公布有利于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工程定额。
第七条 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包括水泥粉磨站)必须配置散装水泥发放设施和一定数量的散装水泥运输设备,具体比例由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第八条 新建水泥生产企业(含新建生产线)散装设施能力必须达到70%以上;扩建改建的旋窑生产线散装设施能力必须达到50%以上;改建的立窑生产线散装设施能力必须达到20%以上,未达到上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予批准建设。
第九条 各地区、各部门应鼓励和扶持城市建设使用商品混凝土。
水泥制品企业和商品混凝土搅拌企业,应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十条 凡使用水泥总量达到300吨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应主要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逐步减少使用袋装水泥。
第十一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内,配置相应规模的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设施、设备;不具备使用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条件的施工企业,不得参加工程投标和承接施工任务。
建设单位应将建筑施工企业有无相应规模的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设施或设备,作为投标资格预审条件。
由于交通、施工场地等条件限制,不能使用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的,须经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审查批准。
第十二条 为了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袋装水泥,对下列单位和个人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一)水泥生产企业(今水泥粉磨站)生产销售袋装水泥的,按袋装水泥销售量每吨征收2元。
(二)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按照使用量每吨征收2元,使用区外袋装水泥的,每吨征收5元。
第十三条 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征收,也可委托其他相关部门代收。
第十四条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二条线管理、集中使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其具体使用范围:
(一)水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散装水泥工艺设施,购置、维修散装水泥专用设备;
(二)用户购置、维修散装水泥运输、贮存等专用设备;
(三)散装水泥的科研与应用技术开发;
(四)散装水泥项目贷款的贴息;
(五)散装水泥工作的宣传、技术培训、人员奖励等;
(六)市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行政事业经费。
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应定期公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 水泥生产企业、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拒缴或迟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可责令限期缴纳,并按逾期时间每日加收专项资金3‰的滞纳金。情节严重的,可给予不超过2000元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办法,拒绝使用散装水泥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规划许可证或施工许可证。
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呼和浩特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通知》同时废止。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法制办解释。


Promoting Competition,
Protecting Consumers:
A Plain English Guide to Antitrust Laws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An Antitrust Primer
Illegal Business Practices
Maintaining or Creating a Monopoly
Mergers
Price Discriminat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Keeping Markets Competitive
简明反托拉斯法英文指南

目录:
序 言
反托拉斯入门
非法商事行为
维持和引发垄断
合并
价格歧视
常见问题
保持市场竞争性
Preface
序言:
The Bureau of Competition of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and the Antitrust Divis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enforcing laws that promot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place. Competition benefits consumers by keeping prices low and the qua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high.
联邦贸易委员会竞争署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共同负责实施促进市场竞争的法律。市场竞争则是通过保持商品的低价以及商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使消费者受益。
The FTC is a consumer protection agency with two mandates under the FTC Act: to guard the marketplace from unfair methods of competition, and to prevent unfair or deceptive acts or practices that harm consumers. These tasks often involve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business practices and economic issues. When the Commission succeeds in doing both its jobs, it protects consumer sovereignty -- the freedom to choose goods and services in an open marketplace at a price and quality that fit the consumer’s needs -- and fosters opportunity for businesses by ensuring a level playing field among competitors. In pursuing its work, the FTC can file cases in both federal court and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forum.
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在《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规制下并拥有其两项授权的一个消费者保护机构:一是引导市场避免不公平的竞争;二是杜绝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不公平或欺骗性的市场行为。它的这些任务通常包括了分析复杂的市场交易行为和有关的经济问题。当委员会成功地完成其任务时,消费者的主权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们自由地选择商品;以合适的价格和品质在一个公开的市场上接受服务;并通过整平市场竞争者之间的游戏场地来培育商机。为了实现其职能,联邦贸易委员会拥有在联邦法院和一专门的行政法庭的立案权。
The FTC has prepared this booklet to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antitrust laws -- how they can benefit consumers, and how they can affect you if you operate a business. The booklet explains how antitrust laws can be violated, answer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potential violations, describes how you can help keep markets competitive, and tells where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ntitrust laws.
联邦贸易委员会特别准备了这个小册子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反托拉斯法:如:它怎样使消费者受益;如果您正从事商业活动,它将怎样影响您的经营行为。同时,这本小册子还将介绍一些违反反托拉斯法的行为;回答一些常见的关于潜在违法性行为的问题;描述你可以如何帮助保持市场的竞争性;并告诉您在哪可能找到更多有关反托拉斯法的信息和资料。
The FTC also has available other publications that explain its numerous consumer protection activities.
当然,联邦贸易委员会还有一些介绍其经常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行动的出版物。
"Antitrust laws . . . are the Magna Carta of free enterprise. They are as important to the preservation of economic freedom and our free-enterprise system as the Bill of Rights is to the protection of our fundamental personal freedoms."
--The Supreme Court, United States v. Topco Associates,
Inc. 1972
“《反托拉斯法》-------在自由的企业制度中是位受欢迎者。其之于维持经济自由和我们自由的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就像《人权法案》之于保护我们基本的人身自由的重要性那样.”
最高法院 United States v. Topco Associates Inc. 1972
An Antitrust Primer
反托拉斯入门
The antitrust laws describe unlawful practices in general terms, leaving it to the courts to decide what specific practices are illegal based on th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of each case.
反托拉斯法只是在总体上描述了一些非法的实践,而让各法院根据每个案件的事实和背景去确定其具体的违法行为。
 Section 1 of the Sherman Act outlaws "every contract, combination . . . , or conspiracy, in restraint of trade," but long ago, the Supreme Court decided that the Sherman Act prohibits only those contracts or agreements that restrain trade unreasonably. What kinds of agreements are unreasonable is up to the courts.
 《谢尔曼法》第一条宣布 “关于限制贸易的任何契约、合并、串谋”均为非法。但许久以前最高法院认为《谢尔曼法》禁止的只是那些不合理限制贸易的契约或协定。但具体哪一种协定是不合理的则由法院来确认。
 Section 2 of the Sherman Act makes it unlawful for a company to "monopolize, or attempt to monopolize," trade or commerce. As that law has been interpreted, it is not necessarily illegal for a company to have a monopoly or to try to achieve a monopoly position. The law is violated only if the company tries to maintain or acquire a monopoly position through unreasonable methods. For the court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at is unreasonable is whether the practice has a legitimate business justification.
 《谢尔曼法》第二条宣布一公司 “独占或企图独占”市场交易为非法。该法同时还作出解释:一公司拥有垄断或企图谋取垄断地位并不是构成非法的必要条件,只是当该公司通过某种不正当的手段试图维持或谋取垄断地位时,它才被认定是非法的。对于法院来说,确认其手段合理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公司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是否有正当的商事抗辩理由。
 Section 5 of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outlaws "unfair methods of competition" but does not define unfair. The Supreme Court has ruled that violations of the Sherman Act also are violations of Section 5, but Section 5 covers some practices that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Sherman Act. It is the FTC’s job to enforce Section 5.
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五条宣布 “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为非法,但并未对所谓的 “不公平”下确切的定议。最高法院曾裁定违反《谢尔曼法》的行为同时也是违反本条规定的。然而,第五条还涵盖了一些超出谢尔曼法规制范围的违法行为。第五条的实施权是归属于联邦贸易委员会的。
 Section 7 of the Clayton Act prohibit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here the effect "may be substantially to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tend to create a monopoly." Determining whether a merger will have that effect requires a thorough economic evaluation or market study.
 《克莱顿法》第七条禁止“可能有实质性弱化竞争或引有发垄断趋向”的效果的企业合并。确定一合并案是否有上述效果则需要彻底的经济效益评估和市场调查。